弘法理念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是老法師修學教化的基本理念。老法師誨人不倦地以此來勸化他人,自己亦終身奉行不渝。自一九五九年開始在台灣講經弘法以來,迄今已有四十年。自始至終,老法師不厭其煩地闡釋「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是一位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等思想,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佛教,並且也極力提倡孝道、師道和中華傳統文化。在四十餘年的弘法歷程中,法師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地區法緣非常殊盛,所到之處極受當地社團、學校及四眾弟子的尊敬和愛戴。淨空老法師的思想體系蘊含豐富,博大精深,現試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對其加以說明,俾使我們能對老法師的思想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一)以教育弘揚佛法  
(二)以講學培養人才  
(三)以慈悲利益社會  
(四)以真誠增進交流  
(五)以專修求生淨土

(一)以教育弘揚佛法

 1.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

  淨空老法師倡導下,一九六二年起便創設「華藏法施會」以印送佛經善書,無條件贈送給需要的人。一九八五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會」正式在台北成立。基金會秉持「促進道德,推展佛慈,闡發倫理」的宗旨,多年來以贈送經書及佛教音像製品、舉辦佛學講座、捐助獎學金等為主要弘法方式。先後翻印《大藏經》及佛教歷代祖師大德著作、儒家《四書》、《五經》等善書及一切與提升善良品質、恢復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目前,佛陀教育基金會的經典及音像製品贈送範圍已由原來的亞洲、美洲地區擴展至澳洲、非洲和歐洲地區的許多國家。單單在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國接受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法寶的團體就達到兩百多個,所贈送的經典總數達到兩萬八千多箱一百七十餘萬冊。數十年來,「華藏法施會」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已累計贈送經典善書千餘萬冊,佛菩薩及祖師大德像數百萬張流通全球。

 2.佛教是教育

  按淨空老法師的指導思想,凡是新的淨宗學會成立,首先所要進行的會務重點便是印贈經書、流通音像製品,展開佛教的「正名」活動。淨空老法師經常說︰「佛教淪落為宗教,並且被納入低級的宗教(西方觀點中的多神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作為一名現代的佛教弟子,所首先應該明白的就是搞清楚我們和佛陀之間的關係。我們稱佛為「本師」,他老人家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他和我們之間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非常明顯的教與學的關係,而不像其他宗教那樣存在所謂的「父與子」的關係或「主與奴」的關係。佛教的教學是非常藝術化的教學,每一尊佛像,每一種儀式,每一個供養具都是非常好的教學工具,都有無限深廣的表法意趣。如果我們進入任何一座寺院,在天王殿首先所看到的是一尊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塑像,它代表的是──如果想學佛、如果想作菩薩,第一步便要從「歡喜大度」修起。要學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時時笑面迎人,不生煩惱,對任何人都能平等看待,這樣,我們才有資格進入佛門薰修。由此看來,這「微笑運動」還是佛教首先提出的呢。另外,「四大天王」、「四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所有塑像;供香、供花、供果等種種供奉儀式,各有其表法深意。如果我們現在只是把佛菩薩當成偶像加以崇拜,以為多燒幾支香,多磕幾個響頭,便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便能升官發財,這是迷信!這簡直是對佛菩薩教學的侮辱!任何事情是以因果而存在的,如果不明白因果的事實真相,不按照佛教導我們的理論方法去學習,只是一味的盲目崇拜,這完全與佛教化的宗旨相違背,也完全脫離了佛陀教育的本懷。

  所以,老法師四十餘年來,一直推行「佛教是教育」的理念,並在一切場合、聚會和演講中對此概念加以闡述和論證,使聞者無不頷首稱是。所以由「淨宗學會」的命名中,我們即可以看出法師的一番苦心,雖然此名在二戰後即由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但一直以來,並未落實到實際修學生活中,淨空法師所推行的「教育」理念才真正把夏老居士的理想變成現實。

 3.在祖國各地設立獎學金

  在普通社會教育方面,淨空老法師也作出非常引人矚目的成績。一九九三年法師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遼寧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及南京市第一中學(淨空法師早年母校)五校第一次設立「華藏獎學金」。一九九八年老法師又在另外三十所學校設立「孝廉獎學金」。在這短短五年中,法師在祖國各地大學、師範大學(學院)、中學所設立「華藏獎學金」及「孝廉獎學金」的學校共達八十八所(其中師範大學(學院)三十所,大學(學院)二十九所,民族及醫科學院(大學)兩所,中學二十四所,小學三所),每年單單用於頒發獎學金的款額就達二十萬美元。

  由獎學金的分配情況,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師範大學(學院)是「華藏」及「孝廉」兩獎學金的主要受惠者。淨空法師十分贊同《禮記~學記》中所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思想,法師認為教育可以救國,教育可以興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文明進步、社會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而教師素質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取得這些成果的關鍵性因素之一。雖然,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的喪失與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傳播形成強烈的反差,但依老法師的思想︰只要我們在教學上下功夫,給少年兒童從小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從小就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並逐漸教育青年人拓開心量,包容他人,對於傳統優秀文化積極繼承和發揚,使它們「古為今用」;對於外來文化採取有取有捨「洋為中用」的態度,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一定會充滿希望。當然,雖說教師是從事這些工作的中堅分子,但必須有賴政府的支持和社會賢達的配合。讓淨空老法師十分欣慰的是我們國家在這個方面已做了很多很多,並且「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一直以來就被各級領導所重視和提倡。

(二)以講學培養人才

 1.人才是佛教發展的保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在一九九一年中國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談會上,曾說過一句令國際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懷的話,那就是︰「在當前和今後,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其言之懇、語之切、心之真令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

  自樸老的上海講話發表之後,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重視和培養佛教接班人的熱潮。這股熱潮至今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激蕩著,發揮著不可思議的神奇作用。各類佛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紅牆綠瓦中矗立起來,一批批的寺院管理和弘法人才,也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毋庸置疑,這次會議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和法門中興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礎。尤其讓外界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自「文革」之後,中國佛教界在政府支持下,能在極短時間內,運用極其有限的師資和資金,在頗為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一大批頗有素質的佛教後繼人才。淨空老法師對於這個成果非常認同和讚歎,於世界各地講經弘法時亦常常提到。

  對於祖國的佛教教育事業,淨空老法師一直以來寄予無限厚望和滿腔熱忱,老法師十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祖國的大地上教書育人,課徒醒眾,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美好的理想一時無法變成現實。於是,老法師遂走向國際弘法的道路,並於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國。居住美國期間,由於在團結種族、祥和社會、提升道德方面貢獻卓著,一九九五年被美國德州州政府及達拉斯市政府分別贈予「榮譽州民」及「榮譽市民」的稱號。但「葉落歸根」的觀念仍然佔據著老法師的思想,遺憾的是因緣一直不是那樣純熟和遂人所願罷了。

 2.創辦「弘法人才培訓班」

  一九七七年老法師應邀於香港弘法,八七年起應邀於新加坡弘法,於此兩處法緣深厚,每年幾乎是例行往返講經弘法。一九九五年五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誠邀老法師來新講經,並主持「弘法人才培訓班」的日常教學工作。當老法師得知第一屆所有受訓法師都來自祖國大陸時,歡喜之情溢於言表。能為祖國佛教界培養一批講經弘法人才、能將自己所學奉獻給祖國佛教事業,是老法師多年來的心願。第一屆九位法師圓滿結業後,在老法師的殷切期望和鼓勵下歡喜而歸。「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屆弘法人才培訓計劃的成就,在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要求赴新培訓的申請信雪片似的飛來,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商量後,遂決定將培訓名額大幅度增加。這樣,依來信先後錄取的原則,來自國內各省市的三十位法師,在一九九六年底參加了第二屆培訓班。緊接著第三屆和第四屆分別在九七年九月和九八年三月成功開辦。

  截至目前,弘法人才培訓班共開辦四屆,接受了來自祖國大陸、美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法師居士七十餘位(其中來自國內的法師共六十八位),這些法師現已分別在各自的寺院或應邀至各地正法道場講經弘法。弘法人才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無疑為中國佛教注入一股強有力的新生力量,在一定層次上改善了佛教界說法人才奇缺的困境。

 3.開辦「華嚴班」

  一九九八年中,淨空法師應邀在居士林開講《華嚴經》,對於這部「佛門第一經」的開講,四眾弟子感到無比歡喜。為此,居士林特意請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在國內鑄造了兩座銅塔運至林內安置(此二塔目前是世界最大之銅塔),並命名為「華嚴雙塔」,以紀念《華嚴經》在新加坡開講。同時,為了繼承華嚴經義及對整體佛教經藏有一個透徹的了解,「華嚴班」遂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正式啟動。

  進入華嚴班學習的共有十二位法師,其中決大多數曾經參加過前幾屆的講經培訓,並且百分之九十來自祖國大陸。目前他們除了每日聽經、做講記、做註解、進行佛學討論外,還編輯雜誌、學習英語和電腦,並按次序定期升大座習講。

 4.籌辦「佛陀教育學院」

  九八年底,在新加坡創辦首間佛教學府「佛陀教育學院」的計劃,正式被淨空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提上日程。目前,所有文字資料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並已提交給新加坡教育部審批。「佛陀教育學院」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為辦學宗旨,準備開設三級教學課程,即預科班(一年)、正科班(三年)和研究班(三年)。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理論等方面稍有別於一般的佛教院校。教學計劃將分單元逐步進行,一個單元課程學習結束後,經過導師驗收許可,學生才能進行下一單元的課程。學習方式基本上以攻讀一部經論為主,圍繞自己所選學的這部經典展開必要的探討和研究,所涉及其他所有經論都為其輔助,中途不得隨意轉換所學課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以這種教學方式為指導原則,以撰寫講記、心得報告和小座習講、大座複講為考試和實踐,所有聽眾都可根據自己的觀點提出建議,進行批評。課業結束後,以提交命題論文為階段成績評估。老法師希望通過這種中國傳統的私塾教學方式,能為祖國佛教界培養一批宗教兼通,解行並進,有修有證,並能運用現代科技設備為弘揚佛法服務的高素質法門精英。

(三)以慈悲利益社會

 1.慈悲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毋庸置疑,佛教是以推行和平和慈悲為其主導思想的特殊教育。淨空老法師經常教導弟子和學生們,要拓開心量,包容一切,並且時時提及佛教所要求的慈悲不僅僅是對家人、朋友、認識的人或不認識的人,它還包括了我們的對手、敵人、動物、植物和一切我們能看見或看不見的有情生命。佛教的慈悲觀主要是建立在「物我一體」,即「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理論基礎上。它的立足點堅定精純,是佛弟子勇猛精進的推動力。佛教深明因果關係,不但坦然面對我們現前所報得的一切順逆境遇,還放眼在我們過去的造作和未來的果報上。佛門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老話,假如我們能明瞭此事的真相,我們自然會善待和珍惜所遭遇的一切因緣,和言軟語,結歡喜緣,不再斤斤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會執著於個人的得失取捨,完完全全跳出「小我」的圈子,成就「大我」的功德。不但如此還要有一種「所有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的想法,尊敬愛護一切眾生,處處替他們著想,為他們謀福祉,這樣,佛教所要求的慈悲才算是做到了第一步。

  當然,在慈悲的表現方式上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以自己的財力、物力、勞力在生活上幫助眾生,使他們重樹信心,度過難關,這是慈悲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如果能給予他們佛法的利益,讓他們明白今天所受苦報或善報的原因,並能告訴他們離苦得樂或獲得幸福快樂的方法,這是慈悲的深入和拓展。在這點上淨空老法師確實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榜樣。

 2.說法四十年慈悲利人天

  淨空老法師自講經弘法以來,足跡已遍及亞洲、澳洲、美洲各地,四十餘年來老法師以講經弘法為唯一正業,橫說豎說無間斷說,教化勸導無以數記的東西方有緣眾生,使他們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超越瓶頸,滿懷信心,滿懷希望的迎接新的生活。

  這四十年來,在弘法生涯中老法師走過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不平凡歷程。那是一種孤寂和艱辛的歷程,是一種一時不能被人們理解和支持的歷程;當然,那也是一段磨煉身心,看破放下,得大自在的歷程。我們現在只看到老法師不管走到何處,總是被鮮花和掌聲包圍,總是有那麼多的擁護者和追隨者,總是在人們熱烈渴求和極度崇敬的目光中走向法座。但我們又有誰想過老法師那輕鬆微笑背後所飽含的沉重︰那是一種全心全意為眾生著想的沉重,是一種鞠躬盡瘁代佛宣化、讓正法永住世間的沉重,那也是一種念念不忘眾生苦、念念幫助有緣出離輪迴的沉重。老法師悲天憫人的胸襟和「明月清風焉能比其朗潤」的情操造就了他處處隨緣、處處報恩、處處為公、處處利眾的思想,在這種思想觀念下的一舉一動,便無不體現出無盡的悲心和無私無我的坦然胸襟。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老法師講經弘法近四十年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克服一切障礙困難,護持講習不中斷的韓𣘀正士(韓館長)。韓館長是在老法師最需要幫助時,開始發心,並全家人鼎力以赴成就老法師的弘法事業的。當時離開法藏蓮社,何去何從,老法師眼前一片茫然。就在這時,在館長盛情邀請下,老法師開始暫住在她家裡,但誰能想到這一住就是十七年!這在常人眼裡是不可想像、不可思議的事,遭別人的誤解和非議也並不奇怪,但奇怪的是館長竟然全部忍受,不但毫無怨言,反而對老法師的照顧更加周到,對佛法的護持更加虔誠。

  如果稍有頭腦思惟,我們便不難發現館長對老法師的護持,並不是衝著老法師這個人來,而是她真正明瞭正法久住的重要性。對佛法的尊重和對弘法人才的愛護,是對眾生慧命負責,是對法運興衰飽具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正是這樣,在這種「為護法而生」的力量及「捨我其誰」的氣慨推動下,才有她千方百計,四處奔走,借、租講堂讓老法師的講演得以中繼。這種護持,常人誰能做得到?難怪老法師感慨的說︰「我這棵菩提樹苗是經方老師選種,章嘉大師孕育,李炳南老居士栽培,然後移植到此地(指台北)接受韓館長三十年的照顧,三十年的灌溉。這棵菩提樹長成、開花、結果了,她的功德圓滿,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她往生,這是我們親眼所見,從這裡我們能真正體會到護持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因緣,才有不可思議的成就」。老法師對師友之深情始終念念不忘,並以此耳提面命教導學生,知恩報恩他完全做到了。

  淨空老法師已步入古稀之年,在這個常人或盡享天倫或坐以待旦的年歲裡,老法師卻將無量眾生的生死大業一肩挑,處處以身作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裡講經說法從不中斷。九八年十一月中旬,老法師得重感冒已有數日,隨侍弟子及護法同修數次勸他休息幾日,可老法師一句話也不說,在講經之前甚至比平時提早搭好衣,準備好經本,正襟危坐,等候侍者到來。那幾日是新加坡四眾弟子永難忘懷的時光,早餐開示半小時,晚間大座兩小時老法師一次也沒有耽擱。尤其在晚間大座時間,聽眾們所看到的是老法師浮腫的雙眼和不斷掩面劇烈咳嗽的病相,但一等咳嗽稍停,便立刻神采奕奕,談笑風生地進入正題。那幾個晚上很多法師流淚了,很多居士流淚了,一千多人的講堂鴉雀無聲,那實在是一種頗為悲壯的場面,從那以後,跟隨老法師修學的年輕法師們再也無顏輕易稱病,再也無人輕易請假。

 3.捐款捐物救災救心

  九八年秋季,所有的中國人和全世界華人的眼睛都聚焦在祖國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嫩江流域。成千上萬的人民子弟兵和災區人民一道浸泡在百年不遇的洪水中,用自己的身體鑄起一道道「鋼鐵長城」來保護人民的家園和生命財產。「視眾生苦為己苦」的老法師在焦慮中徹夜難眠,雖然,他知道在祖國各族人民的同心協力下,一定可以戰勝水災,但身為華夏兒女又豈能袖手旁觀?

  八月中旬,在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的大力號召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發起了為祖國災區捐款捐物的熱潮,短短半個月中,即籌集到新幣十五萬元,交由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轉交給災區人民。而捐款救災的行動仍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後來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又分別將所籌救災款額五十餘萬新幣,分數次如數交由中國大使館轉交災區。中國駐新大使館一等秘書彭安海先生同隨同人員專程至居士林接受捐款,並訪問淨宗學會,轉達了特命全權大使陳寶鎏女士及中國災區人民的謝意。

  後來,當老法師得知東北災區已近寒冬,可災區人民過冬棉衣仍然不能及時供給到位時,老法師再一次號召四眾弟子們修大布施、修大慈悲、修大喜捨,盡力協助東北受災人民度過難關。在老法師的感召下,十萬套過冬棉衣和棉褲的款額很快便籌齊,然後,老法師委托本溪崔玉晶居士具體負責經辦此事。崔玉晶居士除了盡力辦好老法師交待的事情之外,還出資給每位災民結緣人民幣一百元和麵粉一袋。

  災區人民的燃眉之急在一定範圍內得到了解決,老法師感到無比欣慰。祖國畢竟和他心連著心哪!老法師在水災後的這些舉措,不但在物質上大大緩解了災民的困境,而且使他們在精神上也得到極大的鼓舞。災民們一顆顆曾經絕望的心被溫暖了,一種重建更美好家園的信心之火被點燃了。

 4.災區建校播種希望

  在這次松嫩流域水災中,大片農田農作物被淹沒,房屋被毀壞,很多學校不能再復啟用,就連大慶油田也遭受無妄之災。淨空老法師認為災區重建和災民安居工程,中國政府已經做得非常圓滿,但是在學校重建方面他可以盡心盡力地予以協助。老法師認為學校是播種希望的地方,是現代文明和文化知識的搖籃,任何重建工程可以推遲,但學校的重建進度,一分也不能延誤。於是,老法師的案頭又擺上一份援助災區重建中小學校的計劃。

  在老法師的親自督導下,為東北災區捐建十所慈光中學,二十所孝廉希望小學的計劃已經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不久,我們即可看到,凝結著老法師無限悲心的一所所新學校,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逐個建成。

 5.祖國結緣由來已久

  其實,稍作回顧,我們便不難發現,淨空老法師對祖國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對佛教界、文化教育界及各地災區的支持與資助,早在八十年代便已開始。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間老法師曾給國內各大寺院、佛學院居士林贈送《大藏經》達八百多部。一九九一年國內華東等地遭受特大水災,老法師傾全力與華藏佛教圖書館、華藏講堂共捐資二十五萬美元救災。一九九二年中國佛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成立,老法師為基金會捐資四萬美元。一九九三年,老法師在南京金陵刻經處及上海佛學書局印贈《佛學大辭典》一萬部,與全國所有佛學院的學員結緣。同年,老法師還捐贈《四庫全書薈要》三十三套,每套五百巨冊,給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及各省市高校圖書館。一九九四年,老法師在新加坡捐資六萬新幣支持祖國「萬村書庫」工程。一九九七年法師返回闊別五十年的故鄉,給廬江中學贈送一百台586電腦,次年又為廬江中學新建圖書館捐資人民幣六十萬元……

(四)以真誠增進交流

 1.多元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是多元的,種族是多元的,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這是淨空老法師多年來所提倡和推行的團體、族群、社會以及各類宗教、文化實體之間的相處、對話、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只有拓開心量,念念為別人著想,念念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念念不忘自己是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的身分。這樣,我們的視野才能日益擴展,我們的心胸才能日益擴大,我們起心動念才是真誠,才是正念;如果有絲毫的私心和不平等心,就不能與佛陀的教化相應,不能把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理念落實。」又說︰「真覺了者,眾生即是自己;善知識者,法界即是家園。虛空法界與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所以,佛陀才說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是佛教導的中心理念」。這是老法師對出家弟子及學生們的要求。

 2.真誠是相互交流的出發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不管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還是宗教與宗教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的交流和往來已在所難免。對抗和猜疑,甚至採取暴力手段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去和對方交流?這是老法師思考多年的問題。問題的產生看起來頗為複雜,也值得每個人去動腦筋思考,但老法師的答案卻簡單得讓人吃驚,他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兩個字「真誠」。「以真誠心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種種難題會迎刃而解」。

  討論起來,任何事情似乎單純而易於下手,但實行起來似乎就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和如願。但在老法師的「教育」理念下,宗教、種族、文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十分融洽的氣氛中進行。從古至今,我們可能沒有看到過不同宗教的信仰者在同一個屋頂下作禱告、讀同一本經書、唱同一首讚美詩,但是我們卻看到各個不同國家和地域,不同宗教和種族的人們其樂融融地在同一間教室上課。很多宗教雖然是國際性的,但其國際性是相對範圍內的國際,是十分有針對性的國際,它們所劃定的界限依然十分狹隘,依然有頗多的排他成分。各個宗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去評論他人,但在「教育」的理念下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如果以教育的理念為出發點,我們便站在一個相對高度上,以同一個立場推心置腹地進行交流和對話,彼此之間坦誠布公、無成見、無顧慮、真誠以待,這樣交流才有成果,對話才有收獲。

 3.求同存異共存共榮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每個月有一次由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尤里局長所主持的「多元文化論壇」,各個不同的族群、宗教、學術界的領袖們同聚一堂,閒話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以共同創造和諧、繁榮、安樂、福祉的社會為目的,各各作出真誠的貢獻。淨空老法師在澳期間,應邀出席並就論壇所提出的問題發表看法,提出期望。在該論壇上,大家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辯論,交換意見,然後向政府提出解決宗教衝突或種族矛盾的方法。依老法師的觀點,每一種文化,每一種宗教,每一個族群都有其優良美好可取之處。雖然各種文化和宗教所產生的背景與發展不同,但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他們之間一定有相同點或相似之處。老法師提議我們完全可以將此作為出發點,在這個基礎上求同存異,共存共榮,共同發展。並且,彼此之間假若能夠互相幫助,互取所長,在真誠和尊重的基礎上展開交流,既不蠻橫相互干涉內部事物,又不運用一切非理性手段去解決問題,則我們的世界一定會和平無戰事,我們的社會一定會安定繁榮。以此因素,老法師深切期望能在澳洲創辦一間「多元文化大學」,或在當地大學內開辦「多元文化學院」、「多元文化學系」,來培育全球從事多元文化教學和推廣此一大事因緣的專業人才。

 4.尊重傳統反對滲透

  淨空老法師的交流理念其實與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思想不謀而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周總理在一九五五年萬隆會議上曾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開展國際交流。這五項原則(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當今社會仍然閃爍出煜煜光華,被國際社會所遵從,甚至已成為聯合國憲章的基本條例。它們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公正平等,不亢不卑的立場和崇尚和平的觀念。「我們如果以真誠心來踐履這五項原則,收到的效果則會更為顯著,種種矛盾也就不稱之為矛盾」老法師感嘆地說,「這種好的思想觀念,我們每一個種族、文化和宗教團體都有義務把它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老法師講經時常說︰「不同的文化、族群和宗教之美,正如我們身體上的每個部位,它們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妙用。頭有頭之美、頭之用,手有手之美、手之用,但是本末不能倒置,不能因為頭戴帽子便強迫手也戴帽子,這樣有違自然天性,也有違生存法則,會搞得不倫不類。不同的宗教與文化有其不同真善美的妙作,不可以差強人意甚或以強制手段去灌輸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或處事原則給別人,不可凌駕於別人之上,認為只有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全世界都得向我學習,這種觀念從著手處已經錯了。各個族群都有其優秀傳統,傳統的東西才能真正體現出這個民族的特色,也能體現出它文化的長處和妙處,都應該保留和發揚光大。」

  翻開近代史,我們看到在二戰時代,強權政客打著維護世界和平,為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旗號,四處推銷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人權和法制模式,完全不考慮其他國家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完全不懂得尊重別國的思惟方式和人民意願,只想以自己一元文化、一極格局來強加別國,統治世界,這怎麼能行得通呢?所謂「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他們勢必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巨大的代價。老法師還常常譬喻說︰「我們炎黃子孫所接受的是聖賢的教導,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文化之廣博絕非他國人所能測度。中國文化就好像是一間獨具特色的千年老店,而有些國家,如美國就像是一群小攤販,他們沒有歷史淵源,大家推舉一個人來代表這個團體是正確的。但如果是一所老字號的老店,它自有其承傳管理的法則,不能任人宰割,不能輕易捨棄傳統,也不可貿然取法他人的經營模式,而自毀優良傳統文明,豈非可惜。因此不同的文化,我們不可厚非,應當平心看待,我們沒有控制人、事、物的意念,沒有佔有人、事、物的心行,世界一切是完美的,不同文化更是多彩多姿,美不勝收」。老法師在演講中常申述此一觀點,既表明了立場,也維護了中華文化和整個民族的尊嚴,並且也稱揚讚頌一切不同異族文化的真善美慧,令在場者讚歎不已。

 5.訪問伊斯蘭教中心

  九八年底,在淨空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的率領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淨宗學會六十多位法師和居士,首次對新加坡伊斯蘭教中心及所屬慈善福利機構進行了訪問,並向該中心老人院及孤兒院住眾結緣紅包、贈送禮品,另外發出五十份助學金申請表格供新加坡馬來族貧困學生申請。此舉立即在新加坡社會各階層產生了極大的反響,當地華文報《聯合早報》、《新民日報》及英文報《海峽時報》都做了詳細報導,並且報章評論及社會人士在訪問結束兩三個星期之後,還津津樂道地談論此事。看到政府及民眾如此珍視宗教融洽和種族交流,老法師和李木源居士已計劃在適當時候也對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其它宗教團體進行友好訪問。期望能以此拋磚引玉,引導各宗教、各民族加強交流,鼎力維護社會安定,種族和諧。

(五)以專修專弘求生淨土

 1.淨土修學以孝親報恩為基礎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佛陀對修學淨土的人提出了三個基本條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觀經三福」,這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就是說,淨土宗的修學是以遵行孝道和師道為入門第一要求。淨空老法師經常說︰佛法是師道,但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養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對社會大眾的真誠;一個連老師都不尊敬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對有情眾生的誠敬。當然,孝道所要求的是,不但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志」,中華傳統文化的源泉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此為基礎再將它加以拓展,不但孝養自己的父母而且還孝養別人的父母,尊敬一切有情生命、愛護一切無情事物、慎重一切因緣際遇;除此之外,還尊敬我們過去世無量劫以來的父母眷屬,甚至珍惜我們生存和生息的環境,珍愛一草一木,這樣孝道才能做得徹底、做得圓滿。

  由此看來,儒家講孝道是將它限定在一個家庭或一個族類的小界限內進行;而佛家講孝道是將它放在一個永永無窮的因果鏈中,並拓展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無限廣袤的範圍之內。所以,每一個佛教修學者每天課誦時都有發四弘誓願,它首先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種極度廣闊的心襟,這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知恩報恩思想,說實在的報恩思想也就是儒家孝道的無限延伸。

  當然,話說回來,淨土宗修學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孝親尊師,報四重恩,佛教其他宗派又何嘗不是如此。佛教初傳進中國時,所以能完全被這個東方大國所接收,除了它圓滿的教理教義,高度智慧的人生態度等原因之外,尊師重道,孝親報恩思想的提倡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2.一門深入是最直截的解脫方法

  淨空老法師在早年對禪宗、天台、華嚴、唯識、三論等佛教其他經教幾乎都有涉獵,當時由於所親近的老師都學養深厚且德高望重,所以老法師契入十分快捷,佛學基礎也打得非常扎實,研究極有心得。老法師經常說,在親近方東美先生時「我知道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追隨章嘉大師的年月裡,「我明瞭了『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的真諦」。所以,後來老法師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按老師的要求把以前所學全部放下。老法師那時深深地體會到縱然千經萬論,部部皆能大開圓解;八萬法門,門門都能直趣般若,但學佛者在下手時一定要遵循一門、一條路而入,也只有這樣心才會專,心專一,自然定力日增,智慧日長。持之以恆,不管在佛學知識上,還是在修行見地上都會有明顯的成就。

  自「佛陀教育學院」的創建計劃開始逐步落實之後,學院的課程安排便完全按照老法師的思路進行,這也是為什麼學院實行單元教學制模式的原因。在現代社會中只有這種模式比較接近於中國傳統的私塾式教學方法,也只有這種方式才適合於運用在佛教教育之中,當然,它也符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原則。老法師對於一般佛教學院安排課程時參照社會大學的教學理論不以為然,因為老法師經常說︰「佛教學校與社會學校辦學的目的迥然不同。譬如社會醫學院的教育目的是培訓學生將來當醫生,法學院的目的是培訓學生將來當律師,而佛學院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將來作菩薩成佛。社會教育的理論方法、課程設置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東西,絕對不能適應佛教教育,如果這樣,我們不但會浪費人力財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斷送很多人的法身慧命。這種事情我們千萬不能做。所以我主張佛陀教育學院採用單元教學制,並且強調一門深入的重要性是有原因的。古來祖師大德都是依這種方式而開悟而成就的,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在佛教教育上有成就,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丟掉了好方法,而拿來了世間一些捆綁我們雙手雙腿的絆索,一句話我們在捨本而逐末,怎麼會有收獲呢?」

 3.淨土法門最切合現代社會根基

  淨空老法師決定此生專修專弘淨土是在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之後(李炳南老居士是靈岩山印光大師的傳人)。當時受李老居士的影響,在台灣地區修學淨土法門的人約有二十萬左右。李老居士的教學非常活潑,他老人家觀機逗教,隨緣施化,並且言行相應,心口一如,倍受當時教內外的尊崇。在親炙李老居士的十年中,淨空老法師的思想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他認為作一個「似乎什麼都知道,但是又什麼都不通」的通家或佛學家並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等人生根本問題,也不能幫助有情眾生出離六道輪回。依據佛陀「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的教誨,在我們現代,淨土法門最能應機,也最能在根本上幫助眾生,於是老法師有了盡形壽弘揚淨土法門的決心。

  現代社會,在東西方任何國家和地區,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受用日益豐富,但生活節奏卻日趨緊張,生活心態逐日苦悶。佛教教育在這個時代無疑是解決人們精神和心理問題屈指可數的門徑之一,當西方人在無奈中吶喊「上帝死了」時,獨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色彩的佛教,在西方人渴盼的目光中進入他們的生活中。但是,由於佛教各個宗派側重不同,修學方式各異,華嚴、天台、唯識等宗並未叩開西方的大門;而禪與淨土卻很快被許許多多人接受了。但我們知道,禪宗修學一定要有明眼人的指導才能有所成就,而我們又有多少明心見性和將要見性的禪師遠度重洋呢?這個問題我們大家誰都心裡有底。但淨土修學就不會存在這樣的難題,也不會有太大語言上的障礙和環境上的限制。

  淨土修學可在動中、靜中、工作中、休息中隨時隨處,不拘形式,隨意而就。它只要求修學者具足真信、切願,然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帶業往生,不退成佛。時代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轉型,如果能在這個多變的群體中保持一顆真心不變,保持出離六道的意念不變,保持念佛修學,看破放下的精進不變,假以時日我們絕對不會說沒有收獲。所以老法師經常說︰淨土法門雖難於產生信心,但卻易於修學,所以,只要大家肯幹、真幹,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一門深入,常時薰修,把每一個心念都轉換成「阿彌陀佛」,這樣我們一定會成就。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
⭕️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https://www.tpl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