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前面四首偈是講修學前方便,也就是修學之前應該有的儀規。第一是進入堂口,學經教,就是講堂,修行總不外乎禪堂、念佛堂,修懺悔法門,有戒堂、懺悔堂,其他宗教也都有。首先你就是進入堂口,因為在前面都已經詳細報告過,佛陀在世(我們把堂口稱為道場好,好講),因為佛往往在樹下、在山林,都是坐在地上,連個席子也沒有。當然學生一定會給老師準備一個座位,這個座位都是在附近找些茅草,用草鋪個墊子,讓佛坐在墊子上,草鋪的。

  出家人帶的有尼師壇,就是像坐具,實在講是臥具,但是也可以鋪在草上,鋪在草上鋪個座位。座位鋪好之後,端身正坐,坐好之後,把腿盤上來,所謂「結跏趺坐」。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跏趺坐就是雙腿盤上來,這個坐的姿勢最安穩,可以讓自己的心不散亂。魔王看到這種形狀,他生恐怖心;換句話說,魔不來干擾。第四個是揀別跟其他宗教不一樣,佛門坐的姿勢跟別的宗教不一樣。第五個是心容易定下來,這樣的坐法容易定下來。年輕人可以試試,大概四十以上,要是沒有坐成習慣,比較困難。

  這是前方便,每個舉動都有發願,都有觀想,迴向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就是文殊菩薩在前面跟我們說的,「若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這品經裡頭只不過是舉幾個例子,一共說了一百四十一願,舉一百四十一個例子。我們學習的人要懂得,古人所謂是聞一知十,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是「大方廣佛華嚴」的落實。《華嚴》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甚至於說沒有離開我們起心動念,這樣學習才能夠契入華嚴境界。你要問你有沒有契入,你就問問自己,〈淨行品〉這品經你有沒有明瞭?有沒有落實?你要是真的徹底明白了,解悟;能夠落實在起心動念之處,你就是真的證悟,你就契入了。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人家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你看看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起心動念是妄想,一舉一動是造業,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今天世界這樣混亂,舉世之人無論在精神上、在物質上,沒有說是沒有壓力的,而且有嚴重的危機感。這些苦難從哪來的?人為的,都是自己不善的心行所感召得來的。在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志士仁人、專家學者,在尋求有什麼方法能讓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能把這許許多多的問題妥當的處理。我聽了不少,也看了很多,深深感觸到,不容易實現,也就是說做不到;理想是很好,方法不錯,做不到。再研究一下,為什麼做不到?這個事情,中國諺語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說明根源在哪裡,大家沒找到,佛找到了,根源在迷失自性。

  中國、外國古聖先賢他們明瞭,他為什麼明瞭?他心清淨,他心是定的,清淨心生智慧。諸位同學都曉得,佛法的修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現前你就能把這些複雜的問題「照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理要從根本下手,根本是什麼?愛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人能愛自己,能夠愛別人,就不會害人。不會害人,怎麼會去發動戰爭?怎麼會去搞恐怖事件?這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把愛心失掉了,只要有愛心,什麼制度,什麼方式都好。現在是如何把愛心找回來!諸位要曉得,愛心是性德,明心見性,愛心就找回來了。

  在佛門不叫愛心,叫慈悲心,所以我們都知道發慈悲心,可是就是發不出來。你要曉得為什麼發不出來?障礙在哪裡?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慈悲心就變質了,變成什麼?自私自利,妄想執著,起心動念損人利己。要知道,這些錯誤的念頭,反面就是大慈大悲。我們迷了之後,把大慈悲心變成這種嚴重的染污,嚴重的邪惡,染污跟邪惡起了作用就造惡業。惡業把一真法界也扭曲了,變成三途六道,這個事實只有佛菩薩講得透徹,講得清楚。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一面學習,一面細心觀察,來求證。佛所說的,跟我們所見所聞,親身所接觸的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我們對佛法自自然然就信受奉行。

  往下這兩首偈講修行,修行行門無量無邊,大乘教裡頭常說八萬四千法門。你看八萬四千法門,在這四十一願裡面,兩條就包括盡了。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是解門,一個是行門。你看此地這兩條,『修行於定』,這是行門,把行門擺在前面;「若修於觀」是解門,解門放在後面。這什麼意思?告訴我們,佛法重行,當然它也重解,解行並重,行在前。這樣你就了解,教學,老師教也是把行擺在第一,學生學也是把行擺在第一,這個意思要懂。即使是宗門,悟後起修,它也是把行門擺在第一,否則怎麼樣?否則他不能開悟。教下雖然是研究經教,還是把行門擺在第一,為什麼?五年學戒。

  出家人,你出家之後,不是你馬上就能夠進入道場。出家前五年在道場學戒、學儀規,就是學規矩。五年為道場大眾服務,修福,福慧雙修。你看福跟慧,也是把福擺在前面,沒有福不行,先修福後修慧。修福修到一定的程度,中國古老的諺語也說得好,「福至心靈」。你福報現前,人忽然也聰明了,也有了智慧,福跟慧有連帶關係,定跟觀亦復如是

  我們從中國傳統教學裡面來觀察,你看中國的教育,小孩生下來二、三天,就開始教了。教什麼?「修行於定」,學規矩!所以大人在小孩面前,言談舉止一定要避免過失,沒有過失。嬰兒雖然剛剛生下來,他眼睛睜開了,他看到,你說話他聽到;看到、聽到,佛門的術語,阿賴耶識裡面就落印象,他就在學了。天天看,天天聽,全是好樣子,這是什麼?《弟子規》,弟子規是父母做給嬰兒看的。這個教育是三歲之前,這個規矩他就學會了,這是戒律,因戒得定。都是從戒律開始,《弟子規》是根本戒,父母教的。所以母親的責任太大了,因為母親跟嬰兒是最接近的,一刻都不離開的。三歲之後才離開懷抱,他自己會走路了。三歲之前他在母親懷抱當中,母親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他都記住。所以,母親就是活的弟子規,嬰兒全都學去了,聖賢的根紮下去了。

  諸位想想,一個人受這樣的教育,他還會幹壞事嗎?三、四歲他就能辨別邪正、是非、善惡,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他知道。根性利的,五、六歲上學了,從前上私塾,私塾老師也是把《弟子規》圓圓滿滿都做到。這時候親近老師的時間長,老師的言談舉止加深他的印象。他一看,父母是這麼做法的,老師也是這樣做法,信心堅定。

  這個時候記性好,記憶力好,古聖先賢的教誨,老師教他背,把這些東西背得滾瓜爛熟,他活到八、九十歲都不會忘記。我見過李老師,我跟他的時候他七十歲,我跟他十年。八、九十歲寫文章,引經據典不要查參考資料,他都記得住。我們就問老師:老師,你記性真好!他說:你知道嗎?小時候罰跪磚頭跪出來的。那時候老師多嚴格,跪還跪在磚頭上,這是什麼?記性!「這個地方我跪過磚頭的」,所以就特別容易記住;「這個地方打過手心的」,打什麼?打記性。中國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現在講不可以體罰,殊不知這種方式他才能記得住,一生受用不盡。雖然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罰跪,跪磚頭,到老都感謝老師。感恩!不是這樣子你學不會。當時是覺得很難過,往後一生感謝老師

  家長也明理、懂事,我小時候念書被打過手心,也罰過跪,但是沒有跪磚頭,跪磚頭想起來多難過。老師處罰之後,回家父母知道了,明天父母一定陪我一起去上學,還帶了禮物去感謝老師。諸位想想看,父母跟老師是合作的,怎麼敢不聽老師話!現在教育恰恰相反,如果兒女在學校裡被老師體罰、處分了,那可了不得!到第二天,父母一定去告狀,「這個老師不配做老師,虐待兒童」,所以好老師都離開了,不願意教了。也就是說不受教,家長也不願意自己兒女認真去學這個東西,溺愛!這小孩怎麼能教得出來?

  所以從前社會安定,大體上來說,中國社會過去五千年算是安定的。跟歐洲,世界上其他國家來相比,他們動亂,我們安定。我們雖然還有改朝換代,時間不長。尤其是一個新的政權建立,照古書上講,不會超過五年,制禮作樂,社會就恢復了正常。所以動亂時間一般講,最常見是三年到五年,它就恢復正常秩序。大的動亂有十幾年的,有,不多,在歷史上不常見,可是都很快恢復。畢竟是治世的時間長,亂世的時間短,這是兩個比起來,在大致上講,中國社會是安定的、和平的。

  這是什麼?教育,從小教的。不認識字不要緊,他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以前教育不發達,讀書的機會並不多,可是在基礎的教育,中國人決定不忽略,從小就教。而且凡是大人,幾乎對小孩都有教導的義務,這個太難得了。我們是生長在農村,農村的小孩玩耍都在野外,有時候犯過失,玩的時候忘掉了。可是大人,無論不認識的人,在外面行路的人,看到我們小孩在玩的時候不守規矩,他就把我們叫過來就教訓。可是我們小時候也乖乖的接受。家人知道了,一定在那邊道謝,謝謝人家的教導。社會風氣!大家都知道兒童是下一代的,都有教導的責任,不管是不是你家小孩,認不認識,那不重要。看到他好,稱讚幾句,獎勵他,做錯事情就要糾正,現在這種風氣沒有了。

  這些全都是屬於行門,行門的核心就是定,佛家講禪定。禪定的等級很多,在《華嚴經》上講,菩薩位次有五十一個位次,禪定的等級就是五十一個等級。無量法門是修禪定的方法、門道不相同,佛家確實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真心,真心就是禪定,你沒有定,哪有慈悲心!定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定?《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當然這是高層次的禪定,這不是普通人的。普通人先學戒,先學規矩,學著守規矩,學禮貌,對人對事都懂得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它做好

  小朋友也要給他修定,但是他並不知道什麼是定,專心就是定。玩耍專心去玩耍,不要胡思亂想。到上學,根利的人大概四歲就上學,這是聰明的,記憶力很好的;中下根性的,差不多是六、七歲上學。四、五歲都是根性很利的,他能理解,他有記性,老師教他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就是修定。譬如教他《三字經》,專心念《三字經》,決定不能同時學其他東西,專注在一門上。這是學習,學習就是修定

  背誦經文是修觀,一心學習是定,你看看定慧等學,在私塾童蒙就開始了。老師看學生的程度,怎麼樣觀察?教他念,十遍之內就能夠背,這是上根,十遍之內。初學的,大概老師每天教他一百個字到二百字左右,開始教是這樣教法,以後慢慢增加。可是你要記住,不超過十遍他能背出來。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天分好的,那真叫是天才兒童,一天可以背六、七百字,就是說不超過十遍他就能背下來。十遍背不下來,字數減少,譬如老師做實驗,一般實驗三、四百字,不到十遍就背下來,再增加,十遍背不下來,減少。根性最笨的人,大概念一百字,教你這麼多你能背得下來。背下來之後,老師叫你用大聲去背,看書也可以,要念一百遍,高聲朗誦。一個是你心專注,諸位要曉得,專注是定;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就是慧。

  不必求解釋,所以老師只教你念,不講解。可是老師雖然課文不講,老師講故事,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老師故事講什麼?大概跟教的經文都有關係,總離不開倫理道德。小朋友聽了之後,真的也是一生都不會忘記。效法古人,怎樣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到對人對事對物,他能做到,這些是性德。所以中國的教育沒有別的,是把你自性找回來,不能夠離開得太遠。

  性德是絕對標準,《三字經》上頭一句就說出來,「人之初,性本善」。佛教人也是一樣的,第一個是教給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說明你有佛性。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每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佛性相應,這就好了。佛性是什麼?戒律是佛性,經教是佛性,經教是佛的言語,從佛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戒律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動作,完全是自性自然流露我們現在學戒律,好像處處受到約束,不是的。戒律是正常的,我們現在是反常變成習慣,再恢復到正常覺得不習慣。那是正常的,諸佛菩薩就是這樣,這個不可以不懂。

  所以,聖賢教育沒有別的,教我們恢復正常。弟子規是正常的,儒家的禮是正常的;唯有放逸的人、反常的人說這是不正常,其實他那個是不正常。明心見性之後,自自然然一絲毫約束都沒有,決定與十善業道相應,十善業道是佛法的根本,所有一切戒律的原理原則;律、法再多,不離開這個原則。你要是知道之後,你才能生歡喜心,真的想學,回歸自性,回歸自然,那才是純淨純善。

  我們今天學佛出了問題,問題是我們沒有從小學這些規矩,染上不善的習性。《三字經》底下講,「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怎麼說?跟佛菩薩是差不多的。佛菩薩是自性完全流露,我們要是懂得回歸自性,跟佛菩薩沒有兩樣,相近。如果不知道回歸自性,隨順煩惱習氣,跟自性性德就愈來愈遠了。我們可以說,用十法界來講,四聖法界,性相近,六道裡面的眾生,習相遠,諸位從這個地方去看你就很清楚,習相遠。相遠就麻煩了!諸位曉得,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無量劫來出不去,求出無期,這是苦事,苦不堪言,迷得太深,迷得太嚴重了。所以聖人對於眾生的教育,就從這個地方興起來。為什麼要有教育?「苟不教,性乃遷」,遷是變易、變遷,所以一定要教。

  教的目的是什麼?回歸自性。所以,中國傳統的教育,諸佛菩薩的教育,中心的理念沒有變,幫助一切眾生從習性回歸到本性。要用儒家的話來說,從不善回歸到本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從一切不善回歸到本善,這是教育;在佛法講,就是從習性回歸到本性。現在教育的宗旨不講這個,現在完全講習性,不知道有本性,不知道有本善。現在善是什麼?自私自利是善,損人利己是善,這叫顛倒!佛經上常講「顛倒錯亂,可憐憫者」。

  我們這一生算是非常幸運,能夠親近好老師,能夠遇到正法,自己也好學,一生確實像方東美先生所說,過著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不是地位高,也不是有財富,與這個不相干。這是世上榮華富貴,那是命!聖賢教育是改造命運,但是不是教你求榮華富貴。為什麼?你有求榮華富貴的心,那個心是煩惱,貪心!求不到就瞋恨,總是墮落在貪瞋痴裡面。墮落在貪瞋痴,縱然得到榮華富貴,你煩惱離不開,你的心不清淨;換句話說,你不快樂。回歸自性,回歸本善,縱然過很貧窮的日子,快樂!你看顏回,這是最好的榜樣。確確實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過的什麼生活?快樂的生活,與物質生活不相干,這才把真正的人生找到了。

  至於地位、權勢,隨緣,有這個緣分也得要做,你要不做,不做對不起人。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就是個很好的代表。諸葛亮學得好,回歸到自性,淡薄名利。年輕的時候自己耕種,住茅屋,勉強能夠過得去。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緣成熟了,不能不去。去做什麼?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放棄自己舒適、安樂生活的環境,去操心。這是講有緣你要做,沒有緣不要求。這是佛菩薩教我們,世間聖人也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你就自在。那些迷失自性的人,天天攀緣,天天有求,貪而無厭,他怎麼不苦?你不要看他有錢,他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生活不快樂。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6   2006/2/2